泡茶的正确打开方式壶匠人苏蝉为你揭秘紫

喝茶把壶,爱茶之人总是希望手中有一把好壶。江南宜兴,依傍太湖。宜兴丁蜀镇早已因为紫砂而驰名中外,4万余制壶匠人汇聚此地。

江苏宜兴

苏蝉正是宜兴4万制壶匠人中的一员,曾经从事服装设计的她,如今想为自己做一把壶。让我们与苏蝉走进宜兴,了解宜兴的紫砂文化,走进制壶匠人们的生活。

苏蝉

第一站:紫砂之源黄龙矿

黄龙山就坐落在宜兴丁蜀镇西北。这座矿山曾为宜兴人提供了丰富的紫砂原料。为保护珍稀的紫砂矿,现如今,它已被限制开采。从地下被挖掘上来以后,日晒雨淋一年半载,再碾磨成粉,经由锤打陈腐才能使用。有些泥料会陈腐存放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才能使用,现在少量清代、民国留存下来的老泥,已弥足珍贵了。

黄龙矿山

传说一位形貌怪异的僧人,喊着吆喝,带着丁蜀村民来到黄龙山,发现了五色土,人们把土带回家中,捣炼烧制,于是紫砂陶变诞生了。尽管这样的故事里交织着太多的谬误,但浪漫的传说无疑寄托了丁蜀先民美好的希冀和纯真的情感。

研磨

将矿石研磨成细灰,便可制成紫砂泥。紫砂壶的目数一般为:十六目、四十目、八十目、一百目,紫砂泥的目数,关系到紫砂壶的壶身是光滑或是粗糙。透气或是聚香。

第二站:丁蜀镇紫砂工艺厂

今日的丁蜀镇紫砂一厂和往日不同,年紫砂一厂改制后,原先厂里的老手艺人纷纷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坊,地点虽然还在厂区里面,但身份的转换,让每间工作坊里的店主,开始追求个性和差异,人还是那些人,壶却开始依照着市场和个人的喜好出现了迥异的模样。

紫砂一厂

几年前,原本在紫砂二厂当总经理的苏蝉和许多传统的国营老厂职工一样,只是专注于批量生产统一的紫砂产品。而现在,苏蝉离开了厂里,成立了自己的紫砂壶工作室。

木槌落下,泥块成片,尺规测量,分毫析厘。厚度的均匀、形状的规整、泥料的干湿,全凭苏蝉多年的制壶经验。

打泥条

一手拖着泥片,一手轻轻拍打,苏蝉手中的壶坯逐渐成型。全手工的紫砂壶没有模具成型,只能用手扶着,用木拍轻打壶身,规整出想要的壶型。力道、节奏、拍打的角度处处有讲究。

第三站:丁蜀镇老街

丁蜀镇,四万余制壶匠人汇聚此地。狭窄的街巷,白墙黑瓦,青石板路。每年吸引着两百余万人游客参观。

老街

越精小的细节越考验着匠人的手法和对泥性的拿捏。壶扳、执握的衔接之处,弧度契合,分离不差。壶嘴、的子、壶把三点一线,这是壶匠人们坚守千年的规矩。

制壶嘴

设计衣服、搭配饰品,成了她工作之余的爱好。一直以来,苏蝉就想是在琢磨,能不能将旗袍的元素注入到紫砂壶的造型中去呢?

典雅、温柔、清丽、高贵,这是人们普遍对于穿旗袍女性的认知,一领一衩一窈窕,这是苏蝉对于旗袍元素的提炼。反复明针、修葺。细节之处逐渐清晰、精致。

第四站:前墅龙窑、群鑫推板窑

前墅龙窑,建始于明代,窑火六百年不熄。现在,这里一月仅烧窑一次。距离龙窑五百米,是宜兴最大的气窑,24小时日夜不休。气压、温度、湿度、风力、灰尘,无一不会影响出窑的效果。或成、或败,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日常。

前墅龙窑

刚出窑的紫砂壶还不能急于泡茶,经过“开壶”将壶内残余的物质分解,紫砂泥里的“火气”才能去掉,这样泡出来的茶才会更香。

烧窑

苏蝉等待着她的作品出窑,她的这系列作品会是怎么样的呢?本周日上午11点10分,《温暖在身边》紫砂壶手艺人苏蝉为您揭晓不一样的紫砂壶。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huzx.com/thxjs/13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