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鼎收藏之绘画史上有名的道士

以上内容由言鼎收藏网转自《中国书画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众多的中国传统哲学地想中,儒、道、释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入世”思想及其形成的儒家美学、以老、庄为代表的到家超脱地想及其形成的到家美学和外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所形成的禅宗美学,共同生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儒道互补,庄禅互通”,儒、道、释三种美学的相互渗透对中国不带绘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山水画就是以老、庄的道家哲学为思想基础的。因此,在中国绘画历史上著名的修道之士有很多。

“道”是道家思想最重要的范畴,作为天地世间万物的本质,即是自然运作的规律,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很大,甚至说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就是“道”也不为过。从宗炳的“含道映物”到郭熙的“林泉之志”,再到石涛的“归于自然”,道家精神恰如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其将“见素抱朴”的人生哲学融入中国画,形成了以水墨为主、色彩为辅的独特绘画风格。正因为如此,修道与悟道就成了文人画家的一项必修课。他们有的自号“道人”在家修行,有的干脆入了道教当真做了道士。

与当今太平盛世不同,古代画家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下选择“避世归隐林泉下,逃禅学道深山中”,无疑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人生在世,很多时候对环境、对社会是无从选择的。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吴道子以其超凡画艺在唐代就被誉为“画圣”,至宋代更受推崇,有“百代画圣”之称。民间画塑匠人奉其为“祖师”,道教中人甚至把他称作“吴道真君”,将其与“三清”“三圣”“文昌帝君”及孔子、鲁班相提并论,千百年来奉若神明。

吴道真君:吴道子

吴道子主要活动在唐玄宗治下的开元盛世。唐代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行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开元年间是道教发展的全盛时期,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生活在这种道风炽盛年代的吴道子,先是跟着草书大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但没有学成;转而改学画画,遂成大名。后来,他在游历洛阳为寺观作画时被唐玄宗赏识召入宫中,赐名“道玄”。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

《天王送子图》是吴道子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可谓“落笔奇伟,形神飞动”。看到这幅画也许会让人产生奇怪的感觉:这个故事究竟是印度的还是中国的?究竟是佛教的还是道教的?其实这是地道的佛本生故事,但所画人物却都是中国帝后、侍者、仕女的形象。在吴道子的笔下,印度的人物和故事完全以中国本土元素呈现出来。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当时道教势力与影响巨大,唐玄宗本人笃信道教,崇奉老子,并亲自为老子《道德经》作注,敕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灵真人”,连杨贵妃也被册封为“太真宫女道士”;二是吴道子本人就是道士,道家思想深入骨髓。所以他在画佛本生故事的时候把佛教人物统统本土化、道教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痴道人:黄公望

金庸的武侠小说让全真教几乎家喻户晓。由于全真教的创始人丘处机曾受到成吉思汗召见,并被委任为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因而全真教的声名和气势在当时极为强盛,成为失意士子的庇护之所和逸民遗老的逋逃之薮。

黄公望,幼年父母双亡,后过继给永嘉黄氏为嗣,曾在元朝至元年间做过一段时间的浙西廉访司书吏,可是好景不长,不久就被诬入狱。经历了长达六年的牢狱生活后,黄公望终于大彻大悟,选择了失意文人的另一种生活方式——遁入空门。他拜金月岩为师,信奉全真教,出家当了道士,自号“大痴道人”。

信奉全真教后的黄公望蓬头垢面,白发垂肩,一度在淞江以卖卜为生,常与张三丰、莫月、冷谦等道友交往。其曾任万寿宫住持、开元宫提点,还写过阐述全真派内丹原理和功法的《纸舟先生全真直指》《抱一函三秘诀》等文章,可以算是一个特别合格又勤勉的道士了。晚年,黄公望隐居于富阳,朝夕与秀丽的富春山水为伴,手摹心追,终于画艺大进,创作出《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等一批“逸迈骇世”的山水画杰作。这些画作被后人视为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有人说黄公望如果没有六年的牢狱之灾,没有信奉全真教之后艰苦贫困的生活经历,是不可能在绘画艺术上有如此成就的。

黄公望加入全真教,成为黄冠野服的道士,是元代江南士子的悲哀,也是其人生的悲剧;但这却成就了一位蜚声画坛的大痴道人,不能不说是中国绘画艺术之幸。

上清宫道士:方从义

在元朝统治的90年中,有78年是不施行科举的。大批汉族文化人失去了进身之途,有的闭门隐居、有的遁迹山林、有的加入释道,方从义就是其中之一。他学道于龙虎山,师从金月岩,为龙虎山上清宫正一派道士。在学道之余,方从义探寻了龙虎山大大小小的岩洞。溪水澄清、烟树苍茫的动人景色激发了他的创作兴趣。他挥毫泼墨,画下古代画家们从未表现过的江南山水。方从义是个个性鲜明的人,兴致来时所作之画连樵夫、村童都可以得到;但遇到不高兴时,无论是什么权贵、出多少价钱也无法求得。

元代画坛在赵孟“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复古思想的影响下,不少画家不愿意投身自然,只是一心扑在临摹古人的作品中。面对当时的复古之风,方从义没有被束缚住手脚,而是以造化为师。他认为,天下险峻雄奇的大山本身就是一幅画。为了熟悉自然,了解龙虎山的四季变化,他懒听晨钟暮鼓,不诵经文道书,独自登岩洞观峰峦变幻、看烟锁龙虎,有时竟睡在岩洞中。正一道的道士们见他不守清规,衣着又不整齐,背地里都指责他是个怪人。

方从义敢于冲破樊篱,其创作的作品十分富于生活气息,入编《中国历代名画集》中的《神岳琼林图》《山阴云雪》《高高亭图》等都是传世珍宝。

太湖隐士:倪云林

倪云林应该是中国美术史上颇有个性的画家之一了。他出身江南富豪,雄于资财,祖父、父亲和兄长不仅是大地主、大商人,还都是道教徒。倪云林早年丧父,由长兄倪文光抚养长大。倪文光曾“宣受常州路道录”“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是道教的上层人物,不仅地位崇高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青少年时期的倪云林生活极其优裕舒适,其因此也跟着信奉道教。

倪文光去世后,倪云林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为逃避官租和义军,他散其家资,遁迹于五湖三泖间,往来于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栖居村舍、寺观,以山水、诗画寄情。倪云林与年长自己32岁的黄公望是忘年交,两人一起加入全真教,同拜金月岩为师。

倪云林参禅学道,浪迹天涯,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他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虽然受道教影响很深,可倪云林的画中为什么没有出现道教中的仙乡(如蓬莱三岛)?其实,这正是其艺术的精妙之处。在他笔下,没有对三山的渴望,而是多次以“蓬莱水清浅”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思考。他曾作诗云:“奎章阁下掌丝纶,清浅蓬莱又几春。三十六宫秋寂寂,金盘零露泣仙人。”蓬莱不是缥缈难寻的圣水神山,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清浅如许,平淡如斯。倪云林是要在他寂寞的世界中创造蓬莱,在渴笔淡墨中寻求生命的超越。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huzx.com/thxjs/132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