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紫砂文化,大同人笔下的宜兴丁蜀镇龙

在江南古城宜兴附近,车船往来来,络绎不绝,将丁蜀镇盛产的陶器源源不断的外运。还没到这著名的陶都,就已然感受到了陶都的气息。宜兴丁蜀镇,由丁山、蜀山、汤渡三个小镇组成。这里,集中了许多了陶瓷企业,还有陶瓷研究所和陶瓷学院。

在货栈里,陶器堆积成山。陶瓷大楼中,摆满各式陶瓷制品,从可盛一吨水的特大陶缸,到小如纽扣的酒盅,应有尽有,尤其别的是,一些房屋和墙壁也是用陶瓷砌成的。漫步丁蜀镇,真像是置身于陶瓷世界。这里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东滨太湖,西依南山,沿湖河道,港汉纵横。来到里既可欣赏陶瓷工艺,又能领略山明水秀的景色。

二千四百年前,越国大夫范蠡辅佐勾践打败吴国,功成身退,偕带西施,采船过太湖,到丁山隐居。他看到这里的粘土适于制陶,就从事起制陶业来。后人称他为“陶朱公”。现在丁山、蜀山之间的蠡墅,即范蠡昔日隐居的所在;汤渡到蜀山的河名叫蠡河。丁蜀镇数里外有施荡桥,传为西施当年泛舟荡之处。

如果说范蠡隐居不过是民间传说,那么苏东坡在蜀山讲学就有史可考了。苏东坡晚年隐退,曾上书请求皇帝让他在宜兴定居。他在《乞常州宜兴居住得请》诗中,反映出这个意愿,诗中有“上书得便宜,归老湖山曲”等句。这里说的“湖山曲”便指蜀山。蜀山一峰独秀,原名独山。东坡常游独山,并曾对弟子说过“此山似蜀”,后人为纪念他,乃将独山改名蜀山,并在讲学处建造一座“似蜀堂”又名“东坡书院”。

陶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昔年的区区小镇,被人称为“草鞋码头”,街道狭小破败。今日,繁荣兴盛,面目一新,已是江苏省数一数二的大镇了。展望未来,瓷业继续发展,除日用陶瓷、工艺陶瓷,还将大力研制建筑陶瓷、卫生陶瓷,这一行业更将日新月异,为美化人民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距东坡书院一里许,是生产举世闻名紫砂陶的宜兴紫砂所在。紫砂陶,问世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它是用本地特有的紫砂泥捏塑烧制的无釉陶器,也是集造型,书画、篆刻艺术于一体的传统工艺。明清两代,著名文学艺术家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任伯年等和紫砂艺人合作,在紫砂壶上题诗刻字作画,传为艺林美谈。

陶都之紫砂茶壶,色彩古朴,造型大方,具有我国民族风格,并且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用它泡茶,色、香、味皆蕴。夏日泡茶,隔宿不馊;冬天炖茶,壶不炸裂;而且使用愈久色泽愈光润,即使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会散发出茶香,真是“茗壶莫妙于砂”。

当年,苏东坡隐居蜀山时,非紫砂茗壶不饮。他煅茶用带有提的大型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现在,这里有带提攀的特大茶壶,名叫“大提苏”。当地人云为苏东坡设计,姑且不论它是否确系东坡亲自设计,但这样取名当属对苏氏的怀念吧。

紫砂花盆适宜栽树植花,具有不烂根、易种活等优点,被称为“神品”,是中外人士所喜爱的。为满足中外需要,据导游介绍,这里设计创制了紫砂茶具、餐具、酒具、雕塑工艺品达二百四十余种,有的参加国内外展出,有的被选作国家礼品。目前,作为陶都主要产品的紫砂陶,已远销全球了。

“均陶”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陶器,它的绝妙之处是在陶器表面加了一层均釉。釉面色彩均匀,远观似高空白云映入深湖,呈蓝褐色;近看,蓝褐色中泛出星星白点,仿佛夜空中闪烁繁星。

还有一种一人高的大花瓶,上饰青松、白鹤、金凤、黑虎。它们并非彩绘,而是由陶工将各色泥条用手指在坯体上堆贴的。老艺人手拈丸泥,拇指翻动,再以一只小小竹片加工,片刻之间,金龙彩凤,跃然呈现,意态生动。这种精妙的技艺,真可谓“指走龙蛇”了。

作为外地陌客,陶都一瞥,使人长了知识,开了眼界,又岂止是赏心悦目而已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huzx.com/thxjs/13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