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太湖县 >> 太湖县介绍 >> 宋代赏石绘画

宋代赏石绘画

白癜风能够治疗好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19/5772754.html

中国古代以赏石为主题的绘画,从表现对象的手法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注重写意,着力描绘画家心中的意境,而非对眼前事物的真实模仿。该类画作易于表现出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因而通常艺术价值较高。另一类画作注重写实,追求用传神的妙笔记录下自然的风景,人物的样貌,或是器物的形状。此类画作容易“匠味太足”,很少在画作中透露出作者的个人情感,但对于创作时期历史背景的研究特别有帮助。

赏石与绘画的结合初始于隋唐时期的山水画中。其于当时已趋成熟并独立成科。虽无以赏石为独立题材的画作的出现,但石头在山水画中作为背景已屡见不鲜。

唐孙位《高逸图》

卷绢本设色45.2*.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唐孙位《高逸图》局部

此画中有两块湖石,从其瘦皱多孔的特点中可以看出应属南太湖石。其先以细线勾勒出轮廓,后用墨色进行渲染,造型简练但具有质感,与当时山水画呈同一风格。

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宋代,此时期的山水画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两者拥有了更加紧密的结合,且以赏石为独立题材的画作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由于阶级层次的差异,赏石也在当时形成了两套不同的审美。

其一是以帝王贵胄为代表的皇室阶级,他们崇尚大、奇、秀、美的名石,能展现出他们华美、名贵的底蕴。这也反映在当时的宫廷画作中。宫廷画作追求形似逼真,勾皴点染一应俱全,水墨设色并用。这种精工华美、追求逼真的画风,便是被后世称作“院体”的画风。

北宋苏汉臣《秋庭婴戏图》

立轴绢本设色.5*.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馆

北宋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局部

背景中所勾勒出的笔直树立的山石形象,当是皇家庭院中的一块园林奇石。苏汉臣用苍劲有力的斧劈皴勾画出山石的坚硬质感,用晕染强化了明暗立体感,并用鲜丽的设色为其增添了华贵性。其精微写实的画法使其成为了后代仿效宋代“院体”画风的典范。

其二是以文人为代表的知识阶级,他们并不追求华贵大美的名石,而是转而注重文房中小型石的藏玩。文人们以石抒情,因此画笔下石头大抵以怪丑之形为主,并注重写意之法和主观之情。

北宋苏轼《木石图》

纸本水墨26.5*50.5厘米

私人收藏

图中一株枯木与一怪石纠缠在一起,其扭曲的姿态彰显出作者心中的郁郁不平。如米芾评价此画的一般:“子瞻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苏轼在画中借由枯木怪石来抒写胸怀,这与其赏石中注重文化意蕴的审美观念是完全一致的,也代表了文人阶级赏石和作赏石画的普遍心态。

宋代赏石推崇嵌空多姿、玲珑剔透的形象,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宋赵昌《岁朝图》、蔡肇《仁寿图》以及佚名《折槛图》所绘。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也谓怪石“多有岩岫耸秀峰岭嵚崎之状”,孔傅《云林石谱序》有谓赏石“岩窦逶邃,峰岭层棱”。宋代的奇石欣赏品味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

北宋赵昌《岁朝图》

立轴绢本设色51.2x.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赵昌《岁朝图》局部

此画向我们展示了富贵儒雅的贵族式装饰风格。画面中密密匝匝地画满了各种时令花卉,仔细辨来有:水仙、蜡梅、月季、山茶和梅花。一块玲珑的太湖石耸立画面中央,巧妙地将各种花卉分割搭配。

北宋蔡襄《仁寿图》

轴绢本水墨95.5*41.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蔡肇字天启,江苏丹阳人。他是元丰二年()的进士,诗文作得很好,也擅于画山水、人物,特别爱画枯槎老树,珍异怪石。这一幅画描绘两座玲珑多变的奇石,伫立在草地上。金与石本来象徵著永恆,因此在画幅中,石与寿往往发生着联想。

宋佚名《折槛图》

立轴绢本设色.9x.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佚名《折槛图》局部

该图所绘湖石,圆浑通透,洞与洞之间的脊隆为等距条带状,石体边沿具有繁密的锯齿纹,表面也具有众多的鱼鳞涡,颇有一种山花烂漫的感觉。

北宋期间,人们开始流行为石配图,制成石谱,以重视摹写奇石的形态为目的,以便主人能长久的赏玩,并向其亲朋好友们炫耀展示。如杜绾《云林石谱》、渔阳公《渔阳石谱》、常懋《宣和石谱》等,这些石谱的出现也给宋代赏石画添上了关键的一笔。

杜绾《云林石谱》和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这两本书的问世,便是标志性的成果。前者是历史上观赏石谱完整意义的开山之作,不但详备得当,而且对于后世影响深远,明清两代的许多观赏石谱录和有关文献,大多是照抄或者沿用了该石谱的有关记载,包括石种名称、特征、加工修治方法、优劣等。清代乾隆年间清宫编纂的著名《四库全书》,石谱仅收录此谱(编入《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九谱录类一)。后者则开了文房品玩之先河,是一本文人收藏的经典读本,特别是受到晚明以后文人学士的高度认可,在明代的刊刻和手抄广为传播,成为明代文人写作效仿的榜样,其很多论述被广为引用,被后世认为是文房清玩收藏的宝典。该书列出了士人十个收藏门类,其中几个品项是第一次列为收藏品类,包括怪石等被首次与其他古玩书画收藏相提并论。由此,奇石正式跻身于文房玩物之列。

宋代文人学士堪称赏石大家者,莫过于米芾了。他一生博雅好石,精于鉴赏。米芾之癫石,简直到了如痴如癫、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当时有米癫的谑称。他任无为州监军时,见衙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起来:此足以当吾拜。于是命左右为他换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观此玉山子,以白玉精琢而成,左下角的米芾正作拜服姿,身后的石丈当为太湖石,体型硕大,且气化流动,以洞为通,为之洞彻。米芾拜石的典故不仅作为文人四爱典故之一广为流传,也充分反映了古代文人癖好的高雅和兴趣盎然。而且在相石方面,还创立了一套理论原则,即长期为后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皱”四字诀。

北宋米芾《研山铭》局部

当时癖石者甚众,米芾只是其中之一而已,“爱石而癖”绝非米氏所独钟者。宋代不仅出现了如米芾、苏轼等赏石大家,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等文坛、政界名流都成了当时颇有影响的收藏、品评、欣赏奇石的积极参与者。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huzx.com/thxjs/13273.html